近10多年来,交通量迅速增大、车辆载重量增加、超常单轮胎的应用以及普遍的车辆超载等现象,对沥青路面所用的原材料(沥青和矿料)以及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投资和养护费用对公路部门的压力日益增加。同时,考虑到公路的投资效益分析,不少国家致力于研究开发沥青的新技术指标,研究提高沥青和沥青混合料的使用性能,还研究开发薄热拌沥青混凝土面层。
1987年,美国设立战略公路研究项目(SHRP)。其主要项目之一是研究开发以使用性能为依据的沥青新指标和沥青分等方法,同时进一步研究沥青混凝土的体积比设计方法。此项目已于1993年正式结束,SHRP的另一主要项目是路面长期使用性能的研究(I TPP)。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路面结构设计方法,总结不同养护措施的实际效益。该项目预计进行20年,现已进行了3年并正在执行中。
10年前,法国首先用薄沥青混凝土面层。开始将其用做养护磨耗层,很快就扩大用做新路面。然后,发展为很薄沥青混凝土面层,近几年又发展为超薄沥青混凝土面层。欧洲其他国家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例如,起源于德国的碎石沥青砂胶混凝土(SMA)的推广使用。
1988年,为提高沥青混凝土表面层的抗滑性能,特别是表面宏观粗糙度,中国研究开发了多碎石沥青混凝土,并已在多条高速公路上应用。
为提高中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表面粗糙度,使高速行车更安全,1988年中国研究开发了多种碎石沥青混凝土(SAC一16)。它也是一种密实式粗集料断级配沥青混凝土。1988年的试验路段既使用了纯沥青,也使用了丁苯胶(SBR)改性沥青和苯乙烯丁二烯嵌段的共聚物(SBS)改性沥青。经过扩大试用和改进,近几年已在多条高速公路上应用,并于1997年被纳入中国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被作为抗滑表面层沥青混凝土之一,并命名为AK一16A。需要说明的是,规范中的AK一16A取自沪宁高速公路的文件。但沪宁高速公路在开始铺筑表面层时,作了两条补充规定:一是4.75 mm筛孔的通过量改为30%~ 40% ,即保证4.75 mm 以上碎石的含量不少于60 %;二是0.075 mm 的通过量改为6 %~9% ,即保证粉料含量不少于6 %。这两条补充规定对保证SAC一16的良好使用性能十分重要。根据沪宁、石安等高速公路使用的经验,最后建议的SAC系列级配范围列在表8。